Skip to main content

Talk about Imposter Syndrome

· 6 min read
Thibe

Yoda Yoda photo by Lukas Denier on Unsplash

Imposter Syndrome(冒牌者症候群),是由心理學家認定常出現在社會之中的個人現象,當一個人對於自己的技能、天賦、成功感到懷疑,內心中會有害怕被其他人揭露為騙子的感覺,懷疑自己的成功是帶有運氣還是實力呢?

Inspiration

在成為前端工程師之後,我覺得自己的專業能力仍有許多不足,因此還是維持會買網課來學習。今天在上到一個段落的時候,剛好授課的老師介紹到冒牌者症候群,提醒我們莫忘初衷,感到累的時候就去做些休閒活動。他說到每一項技能都是有其價值的,那越有價值的技能越需要花時間去學習,而冒牌者症候群會發生在你不確定自己的努力是不是有提升價值,達到你想要的目標。

在現在的大資工時代,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許多人都想轉職或是在自己的工程師職涯有所提升,而同時間,因為資訊的普及,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別人的作品或是成就,因此會有比較的產生: 像是我一直以來對於一個網頁工程師該有什麼樣的技術有大概的藍圖,但我要完成那樣的藍圖所要花的時間與努力卻是未知的,又看見到許多人的成就,這時候就很容易會有冒牌者症候群的出現。

Experience

經驗使人們成長,我試著翻閱我大腦的回憶,冒牌者症候群其實出現過不只一次,那最近的時候是什麼呢? 我想應該就是我在找尋第一份正職工作的準備期間,當你是非本科系要跨領域通常是有些困難的,透過網路可以知道這條路是可行的,自己也的確做足了準備...

"做足了準備???"

我想這就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提問,我又不是上帝,無法看見

  • 其他競爭者做了哪些準備?
  • 面試的公司的考題會是什麼?
  • 自己是確切掌握了基本的前端技術嗎?

我那時候回應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透過實際的面試來去找尋解答。

  1. 要看到自己與其他競爭者的差距,我想現在的求職網、github 頁面、團體面試等等就可以知道大家的水平,試著透過自身的學經歷來凸顯自己的優點,在你多凸顯優點之下,缺點好像就比較少時間被挖掘(?
  2. 公司的考題也是可以透過面試趣、天眼通,以及之前的面試經驗,來較好去預測並回答相同類型的工作問題。
  3. 在面試中可能會遇到白板題或是上機考,這時候也是一個很好的測試機會,讓自己知道是否確切掌握基本的技術。

Conclusion

冒牌者症候群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我的做法是與之共存,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追求目標,目前在前端工程師職涯方面,雖然這個環境是蠻捲的,也是看到有著學不完的東西。因此,我試著透過寫筆記的方式,記住我學習過的東西的脈絡,來幫助自己減少熟悉新技術或是使用舊技術的時間。

實際上,真的也是會有無法跨過去的鴻溝,像是跟本科生和資深工程師的理論與實作差距,那些自然是時間、天分、努力不同之下的結果,就不需要為了這些差距而產生冒牌者症候群,而是試著透過一點點的累積,達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狀態。